主 講 人:黃光國教授 華人心理學的泰斗、世界級的社會科學本土化教育家
地 點:福州大學圖書館博學廳
主 辦 方:福州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福州大學圖書館
開始時間:2019-04-24 14:30
主辦:福州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福州大學圖書館 福州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研究所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社會信任研究中心

個人簡介:生于 1945 年 11 月 ,華人心理學的泰斗、世界級的社會科學本土化教育家、「儒、釋、道」三教合一中華文化新傳統的倡議者、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致力于結合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其學術專著有《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社會科學的理路》、《儒家關系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征研究》、《倫理療愈與德性領導的后現代智慧》、《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內圣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以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余篇,曾獲得臺灣地區國科會杰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余次,為華人自主社會科學之倡導者。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臺大講座、杰出人才講座、傅斯年紀念講座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亞洲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國科會卓越計劃主持人,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00-2015)。
講座介紹:庶人倫理(Confucian Ethics for Ordinary People)是支撐中國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這種庶人倫理思想儲存于中國語言系統中并在使用語言的社會互動中顯現出來。正是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生成機制,使得中國社會從本質上區別于其他社會,也是中國社會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框架。然而,由于中國追求內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很難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轉化為客觀知識,因此全面理解西方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科學理論,才能彰顯儒家倫理道德的獨特性。基于這樣的信念,我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策略(Epistemological Strategy)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構建自我與社會互動的普遍模型;第二,運用這些模型作為分析特定文化傳統的框架,構建含攝文化理論(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另外,將來自長江三角洲三個地區的700名中國企業家的社交網絡 (Bart & Burzynska, 2017)與2000名來自六家美國和歐洲公司的高級員工
的社交網絡(Burt, 2005; Burt & Kilduff, 2013)的實證研究結果進行對比,研究成果引出了一個有待國際學術界回答的核心問題: 關系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還是世界上每種文化都有的現象? Luo(2017)試圖從混合關系(Hwang, 1987),聯系模式差異(Fei, 1992),特殊論(Eisenstadt, 2000),家庭倫理取向(Liang, 1963),以及陰陽動態平衡(Li, 1998)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但仍未得到滿意的答案。基于我所發展出來的建構含攝文化理論的知識論策略,這篇演講將重新解讀Bart和Burzynska(2017)的實證研究成果,并從我構建的一系列理解儒家五常的理論模型出發,批判以往模型的不足。此外,這次演講將通過儒家五常的方法進一步探討中國人的信任和合作。
歡迎前來聽講!
福州大學圖書館
2019.4.12